最新研究成果
-
26 May
生命学院李坤团队与合作者揭示“异性社交兴趣”的性别差异神经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个体生活观念变化,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引发大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发展恋爱关系表现出明显倦怠。《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推迟了近4岁。据民政部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单身成年人数量已超2.4亿,约为全球第5人口大国——巴基斯坦的总人口数量!当代年轻人为何趋向“不恋不婚”?在控制我们进行复杂社会活动的大脑中,是否存在...
-
21 May
生命学院刘念课题组综述LINE-1逆转录转座子的调控与功能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DNA序列,被称为“跳跃基因”,其活动驱动基因组进化,但也可能引发基因突变。逆转录转座子通过“复制-粘贴”机制,将RNA逆转录为DNA后插入基因组新位点,是基因组多样性与不稳定的双重来源。其中,LINE-1(L1)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能力的逆转录转座子,占基因组约17%。尽管绝大多数L1因序列截短或表观沉默而失活,但少数活跃拷贝的异常表达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
-
15 May
生命学院方晓峰团队和合作者研究发现新的植物温度感受器
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解析植物感知和响应高温胁迫的机制,对于实现作物高产稳产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发现,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相分离是重要的温度感知机制,然而温度感知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是细胞应对各种胁迫时产生的保守的凝聚体。在植物中,高温胁迫诱导应激颗粒形成,对植物适应热胁迫至关重要。2025年5月1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晓峰...
-
14 May
生命学院鲁志团队与合作者提出用于疾病诊断的cfRNA片段组学分析策略
液体活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无创诊断技术,可以实时动态地监测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细胞游离RNA(cell-free RNA,cfRNA)由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动态性和组织朔源能力,为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孕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复杂性疾病的无创检测带来了新的希望。细胞游离RNA广泛存在于血液等多种人类体液中,通常被包裹在细胞外囊泡(EV)中或与蛋白结合形成核糖核酸蛋白复合体(RNP)。然而cfRNA本身高度碎片化、异质性高...
-
09 May
生命学院欧光朔实验室报道磷酸化调控纤毛驱动蛋白区域活性机理
驱动蛋白家族作为微管细胞骨架的分子马达,在细胞内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ATP酶类似,驱动蛋白的活性在体内需要受到严格的调控。证据显示,驱动蛋白激活机制的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但细胞究竟如何指挥驱动蛋白“何时何地开工”,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欧光朔教授在《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磷酸化依赖的纤毛驱动蛋白OSM-3...
-
09 May
生命学院李栋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元学习驱动的超分辨光片智能显微成像技术
复杂的生物过程在细胞、组织的三维空间中时刻维持着精密有序的运转,维系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光片显微镜(LSM)作为当前最适宜进行多细胞、大体积样本三维成像的模态,通过使用两个光轴垂直的物镜分别进行片状激发和宽场探测,提升显微镜光学层切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三维成像时的对活体样本的光漂白和光毒性。但受限于特殊的物镜摆放方式,LSM的空间分辨率往往低于共聚焦显微镜等常规方法,如何提升其分辨率是领域内的一大长...
-
26 Apr
生命学院张强锋课题组联合北京301医院冯长江团队开发单细胞多组学联合分析方法Paral…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由30多万亿个功能各异的细胞组成。尽管它们拥有相同的基因组,却因基因表达的差异,在形态、功能和命运上表现出显著多样性。而基因的表达又受染色质可及性等表观遗传机制直接影响——只有染色质处于开放状态,相关基因才有可能被转录并发挥作用。理解这两者在单个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复杂机制至关重要。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肿瘤细胞展现出显著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异质性,...
-
24 Apr
生命学院李栋课题组利用超分辨成像揭示融合蛋白通过相变重塑内膜系统并驱动肿瘤发生…
内膜系统的动态重塑是细胞维持区室化功能及稳态调控的核心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富含内在无序区(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的蛋白质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通常被称为“无膜细胞器”(Membrane-less organelle)。然而,“无膜细胞器”概念的语义一定程度上误导性地暗示了LLPS过程与膜结构的相互排斥,进而忽视了LLPS对细胞内膜系统重塑的潜在调控作用。...
-
21 Apr
生命学院郗乔然研究组联合临床团队揭示了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潜在的表观遗传治疗靶点
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是一种高度致命的儿童脑瘤,被称为“儿童杀手”或“死亡恶魔”。该病主要发生于6至7岁儿童脑干的脑桥区域,呈弥漫性生长,属于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HGG)中最具恶性的一种。由于肿瘤位于“手术禁区”,手术切除几乎不可能。尽管已有超过300项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但目前仅有放疗可暂时缓解症状,生存期延长有限,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1%。因此,攻克DIPG成为全球神...
-
18 Apr
生命学院江鹏研究组揭示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提高抗病毒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能够通过代谢重编程灵活应对内外环境的压力与刺激。巨噬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免疫功能时高度依赖特定的代谢重编程。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某些代谢改变可能会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但巨噬细胞如何选择和重编程关键的代谢反应,以及其如何感知这些代谢变化以响应环境压力刺激,对此我们仍然知之甚少。2025年4月1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鹏研究组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