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
04 Jul
生命学院邓海腾课题组开发靶向CD38的抗衰老疫苗改善小鼠衰老相关表型
衰老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还没有长效抗衰老的方法。疫苗方法在小鼠中已被证明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基因工程建立的早衰模型及年龄相关的代谢疾病具有缓解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靶标,开发抗衰老疫苗,或许可以提升自然衰老小鼠的健康寿命。2025年6月25日,邓海腾课题组在《衰老细胞》(Aging 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靶向CD38的多肽疫苗改善小鼠衰老相关表型”(CD38-Targeting Peptide Vaccine Ameli...
-
02 Jul
生命学院颉伟组与合作者揭示组蛋白变体H2A.Z在小鼠卵母细胞成熟中的关键作用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成熟对于配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伴随着大规模转录活动,但没有DNA复制。顺式调控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 CREs)如启动子和增强子被认为是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心元件。它们通过招募转录因子与表观调控因子协同调控基因的时空精准表达。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转录组如何正确地建立并维持,以及CREs如何正常发挥功能一直是领域内长期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显示,小鼠卵母细...
-
26 Jun
生命学院鲁志团队与合作者发表人工智能模型RNAsmol预测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
作者引言:“RNA才是细胞的计算引擎”[0]在我们的这个小分子药物预测工作(RNAmol)中,以及之前的小RNA药物预测工作(OligoFormer)中,我们都尝试用一个简单的、RNA特有的语法(例如A-U,G-C,G-U)去表征RNA分子,而没有用到物理学意义上的三维结构模型或全原子模型。这种特异而简单的语法,不仅在上述工作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结果,也让我们更加相信一个在RNA领域耳熟能详的学术假说:生命的起源是RNA的世界。这个看似简单的RNA语...
-
22 Jun
生命学院欧光朔实验室揭示驱动蛋白-2自抑制依赖其肘部磷酸化
驱动蛋白是沿微管运输的"分子马达"—通过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精准驱动细胞内各类物质的定向运输。为确保运输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其活性受到精密调控:在完成货物装载前,驱动蛋白会通过自抑制机制"休眠",待"装货"完成后才启动运输程序。这一调控平衡被打破,可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学界对驱动蛋白激活的调控机制(涵盖蛋白质互作、翻译后修饰及货物结合等多重路径)的认知仍存在大量空白...
-
16 Jun
生命学院戚益军课题组揭示玉米phasiRNA的靶标及其时空调控模式
小RNA通过调节靶标基因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花药中存在一类长度为21个核苷酸的相位siRNA(21-nt phasiRNA),它们在雄性生殖细胞发育和植物育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异常可导致光/温敏雄性不育(1,2)。戚益军课题组和其他实验室之前发现,水稻中的21-nt phasiRNA可靶向数百个靶标基因,通过切割mRNA的方式调节基因表达(3,4)。玉米中的21-nt phasiRNA一直...
-
10 Jun
生命学院方晓峰与合作者提出:“液态无膜细胞器”不只是容器 更是“剪刀手”
细胞内部繁忙的“物流系统”—囊泡穿梭、细胞器分裂、物质运输—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步骤:膜分裂(Membrane Fission)。就像剪断一根连接两个气球的细绳,细胞需要精确地“剪断”膜结构,才能分离出独立的囊泡或完成细胞分裂。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认为这项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分子剪刀”,如Dynamin和ESCRT蛋白复合体,消耗能量(ATP/GTP)来完成。2025年6月4日,清华大学方晓峰与合作者应邀在《植物生物学当前观点》杂志(Curren...
-
10 Jun
生命学院周帆课题组揭示胚胎着床期DNA甲基化与转录的动态共舞机制
哺乳动物胚胎的着床前后转变(Pre- to post-implantation transition, PPT)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学事件。在这个发育窗口期,胚胎经历剧烈的发育重编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发生一系列精密调控事件,例如多能性状态的转变、第二次细胞命运决定、前后对称性打破、大规模的表观遗传重编程等。近年来,少量细胞或单细胞组学测序和分析技术的进展,极大推动了早期发育分子动态图景的绘制与理解,多个研究组曾报道哺乳动物胚...
-
06 Jun
生命学院陈柱成、郗乔然团队发现人源染色质重塑蛋白对亚核小体的偏好性
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元。经典的核小体由147 bp 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其中组蛋白八聚体由两拷贝H2A-H2B二聚体和一拷贝(H3-H4)2四聚体组成。染色质结构高度动态可塑,核小体在复制,转录,DNA损伤修复等过程中经历拆分和重新组装,从而产生不同的中间态,如DNA解缠绕(DNA unwrapping),六聚核小体(hexasome)和四聚核小体(tetrasome)。这些中间态统称为亚核小体(subnucleosome),其保护的DNA片段(90-120 b...
-
02 Jun
生命学院戚益军课题组揭示反义RNA在植物冷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冷冻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胁迫因素之一。植物在经历微寒温度后,可对冰冻温度产生耐受性,这一适应过程被称为冷驯化。C-重复结合因子(C-REPEAT BINDING FACTORs,CBFs),包括CBF1、CBF2和CBF3,是一类AP2/ERF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冷胁迫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冷胁迫时,CBF基因表达被快速激活,并通过促进一系列受冷调控(COLD-REGULATED,COR)基因的表达,增强植物抗冻能力1。2025年5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
-
26 May
生命学院李坤团队与合作者揭示“异性社交兴趣”的性别差异神经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个体生活观念变化,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引发大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发展恋爱关系表现出明显倦怠。《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推迟了近4岁。据民政部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单身成年人数量已超2.4亿,约为全球第5人口大国——巴基斯坦的总人口数量!当代年轻人为何趋向“不恋不婚”?在控制我们进行复杂社会活动的大脑中,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