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基因参与了细胞增殖、代谢、衰老、凋亡和血管生成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的调控。c-MYC癌基因在70%肿瘤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耐药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由于c-MYC具有无序结构域并且缺乏小分子药物结合口袋,靶向c-MYC抑制剂的开发遭遇瓶颈,c-MYC长期被认为是“难以成药”的靶点。
7月6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课题组在肿瘤研究重要期刊《癌基因》(Oncogene)上发表了题为“靶向c-MYC的纳米抗体复合物抑制肿瘤生长”(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using a conjugated nanobody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s c-MYC)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靶向c-MYC的纳米抗体复合物,为靶向c-MYC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研究团队利用高活性的Sortase A将靶向c-MYC的纳米抗体(MycNB)和细胞穿膜肽(CPP)偶联,形成能够进入细胞核的复合物,命名为靶向c-MYC的可穿膜纳米抗体(CPMycNB)。氢氘交换质谱分析揭示CPMycNB作用于c-MYC蛋白的leucine zipper结构域,阻断c-MYC与共转录因子MAX异源二聚体的形成,从而抑制c-MYC下游靶基因的转录。

图:靶向c-MYC的纳米抗体复合物(CPMycNB)抑制致癌基因调控的下游基因转录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实验显示,CPMycNB显著定位于细胞核,降低了c-MYC阳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迁移。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CPMycNB抑制c-MYC下游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和增殖相关的蛋白。在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CPMycNB降低肿瘤组织中c-MYC、增殖标志物Ki67和PCNA的表达水平,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证明CPMycNB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该研究为靶向c-MYC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教授为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0级博士生薛媛媛和2021级博士生江浩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5-0348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