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体内细胞信号转导的关键环节,探明其作用特性可为创新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支撑。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贺浪冲教授提出细胞膜色谱(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技术。CMC是一项原创性的仿生色谱技术,是以“配体-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为基础,将体内配体尤其是药物与膜受体的作用过程,模仿转化为体外色谱过程的分析技术。CMC自2012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资助,历时12年完成了《CMC/RL-2020 型分析仪》从功能机、工程机向商品机的转化,实现了细胞膜色谱技术的仪器化。

讲座主题:《CMC/RL-2020型分析仪》及其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讲座内容/摘要:《CMC/RL-2020型分析仪》实现了生物体内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现象的体外仿生模拟,填补了国产“配体-受体作用”分析仪器的空白。该仪器具有仿生检测、测定精准、智能分析等特点,用于药物-受体作用研究、药物设计与筛选。仪器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筛选-评价”模式与检测模式。在“筛选-评价”模式下,采用分子对接筛选与CMC评价同步进行,提升筛选速率与效率。同时检测模式多样化,主要实现配体-受体相互作用4大特性的检测分析:1. 亲和作用强度--KD值:是评价其结合特性的基本参数,判断药效的关键功能属性之一;2. 作用靶点分析: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通过确证药物的作用靶点能进一步研究药物的生理作用机制;3. 作用力类型分析:对于理解生物过程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4. 可逆性分析:对药物毒性和药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开发了智能分析系统,是仪器的总控单元,主要由人机界面、数据采集、数据比对分析、学习模型、云网交互与服务等构成,基本实现CMC分析的专业化与智能化。《CMC/RL-2020型分析仪》为认识靶向药物作用规律、发现新的药物先导物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
讲座时间:2025年7月25日(周五)15:00-16:30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生物医学馆E403会议室
报告人及介绍:马维娜,医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膜色谱技术方法开发、CMC-配体受体作用分析仪开发优化及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重点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担任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分析装备) 副主任、SCI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陕西省性学会医药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褚老师chuwendan#mail.tsinghua.edu.cn(发送邮件时请将“#”替换成“@”)
报名方式:
访问链接:http://proteinreasearch-e212.mikecrm.com/CKdqp1M
或扫描二维码:

备注:报名截止时间为培训开始前一天17:00。
生物样品制备与鉴定平台
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