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年度学术与发展研讨会暨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会议期间,学院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举行了务虚讨论,结合"十五五"规划,围绕"学科建设与布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提升学院向心力"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
01 “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9月26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年度学术与发展研讨会暨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拉开帷幕。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受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生命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泉主持并致欢迎辞。他寄语广大同学,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在探讨中共同进步。来自生命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化学系、自动化系等七个院系的百余名教师与近两百名学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近百人次精彩的口头报告与墙报展示,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高彩霞作开幕式特邀报告
在特邀报告环节,高彩霞以“精准基因组编辑:从碱基对到染色体的技术与应用”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报告回顾了碱基编辑器与引导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随后指出通过结构预测和工程化改造与优化,团队拓展了新型编辑工具家族,显著提升了编辑效率和安全性。在应用层面,高彩霞分享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抗白粉病、水稻抗除草剂等作物改良中的最新进展,且部分成果已拿到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她强调,精准基因组编辑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葛亮、方晓峰分别作教师学术报告
在教师学术报告环节,葛亮介绍了非经典分泌新型跨膜转运通路“THU”的解析和生理功能研究。该通路在细胞应激环境下通过特殊跨膜机制维持内部稳态平衡,并在肥胖相关慢性炎症与代谢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动物实验证实,调控相关因子可改善血糖水平并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与潜在靶点。方晓峰以“Understanding Plant Abiotic Stress via Biomolecular Condensation”为题,介绍了团队在植物逆境胁迫与生物分子凝聚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化学筛选与大规模分析,方晓峰团队发现了数百种与高温、渗透压及盐胁迫相关的凝聚蛋白,并揭示了其动态响应机制。他特别提到,部分蛋白具备“温度开关”功能,可快速感知环境变化并形成应激颗粒,从而帮助细胞维持稳态。

张静作生命学科校级平台报告
开幕式最后,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净化与转基因平台主管张静系统介绍了生命学科校级平台测试服务体系。她指出,平台整合了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与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三大板块,配备冷冻电镜、活体成像等先进设施,坚持“统一管理、开放共享、服务科研”的运行模式,已为上千个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了一批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刘玉乐、龚海鹏、王海峰分别作教师学术报告
9月27日闭幕式上,刘玉乐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在自激活型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免疫受体(aNLR)的N端引入可被病原特异性蛋白酶识别的切割位点,并在其前端连接抑制肽,从而实现对aNLR活性的可控调节。当病原侵染时,分泌的特异性蛋白酶切割相应位点,释放aNLR,恢复自激活功能并触发免疫反应,从而在植物中诱导广谱且持久的抗病性。他指出,这一策略具有跨病原种类的应用潜力,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病作物、保障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此外,龚海鹏介绍了基于结构的蛋白质功能预测与序列优化研究,其团队发展了结构感知的计算框架,实现了对蛋白质突变适应度的高效评估与序列优化,并在多项任务中验证了其有效性。王海峰则以“CRISPR技术在活细胞染色质动态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团队开发的CRISPR LiveFISH成像平台。该技术实现了对活细胞中DNA与RNA的实时可视化追踪,为解析基因组空间结构与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工具。王嘉琪、潘旭、朱庆元、陈卓、王昊宇5位学生代表也在闭幕式上带来了精彩的博士生学术报告。
最后,由与会师生评选产生了10位“优秀报告人奖”和15位“优秀学术海报奖”获得者,欧光朔、刘玉乐和王新泉为3位“生命之星”以及本次论坛获奖者颁发证书。
本届博论共设置5个分会场,内容涵盖了“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发育、遗传、干细胞方向与生理、疾病微生物以及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以及交叉学科”、“神经生物学”和“植物学”5大方向,共有59位同学在分会场进行了学术报告,展出28份学术海报。此外,本次论坛闭幕式线上同步对外直播,拓宽了论坛在校内外影响力。与会师生共同探讨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分享科研创新经验,为推动学科发展与科研合作注入新动力。
02 务虚讨论

时松海主持务虚讨论会
27日下午,会议安排了学院教职工务虚讨论,讨论会由院长时松海主持。他强调,学院应以“十五五”规划为牵引,强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国家需求,积极拓展资源,切实拥抱AI时代,筹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突破发展瓶颈、冲刺国际顶尖。讨论会围绕“学科建设与布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提升学院向心力”三大核心议题,通过分组轮转讨论的形式,旨在汇聚全院力量,共同推动学院迈向发展新征程。
分组讨论结束后,各议题负责人进行总结发言。

颉伟发言
围绕“学科建设”议题,颉伟作为代表汇报了讨论成果。与会老师认为,首先学院应聚拢资源,通过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多渠道申报经费及加强人才引育来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需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深入探索其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新范式,以点带面形成学科集群优势。同时,必须强调学科的均衡与生态健康,在快速发展新兴学科时,统筹保障经典学科的发展空间与学生培养。为确保上述举措有效落实,还应精细化学科交叉的组织管理,完善制度设计,为真正的创新融合提供坚实保障,为推动学科整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刘栋和欧光朔发言
随后,刘栋与欧光朔就“人才培养”议题进行了汇报。针对本科生培养,核心在于通过班主任、新生导师和辅导员,破解与学生的沟通壁垒与心理困局,让学生明白教师是他们在四年本科学习中的重要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针对研究生培养,需要在学术交流方面超越“照本宣科”的局限,加强白板演讲等实战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辨与有效沟通能力。为构建贯通式培养体系,研讨还呼吁打破本研课程壁垒,以系统性改革驱动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跃升。

张伟发言
张伟就“提升学院向心力”议题进行了汇报。他总结,“提升学院向心力”应从制度、文化、生态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在制度层面,创新性地提议设立“科学经理人”岗位,专职对接外部资源;在文化层面,建议通过教学科普与校友会拓展宣传,延续生命中心“HAPPY HOUR”活动,增加教师非正式聚会,营造活跃氛围;在生态层面,则聚焦于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建设,平衡微观与宏观,开发精品通识课,为学院发展夯实育人根基。通过多维举措并举,方能全面增强学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王新泉作总结发言
最后,王新泉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务虚讨论凝聚了全院发展的广泛共识。为确保这些真知灼见从蓝图走向现实,他对后续落实工作提出要求: 一要建立工作台账,由院办汇总分类,确保任务清晰、路径明确; 二要压实主体责任,由分管领导认领任务,通过专题研讨细化分工,确保执行有力; 三要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强大动力,确保各项部署落地生根,共同谱写学院发展新篇章。

特别鸣谢: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undation
武汉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