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校友总会生医药学院分会、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共同主办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第二届生命健康校友论坛于生命科学馆143报告厅圆满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生医药产业校友及专家,从AI驱动医疗创新、精准医疗时代下的科学仪器创新、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等多个方向,分享并探讨生命健康领前沿话题与发展思路。

活动合影

生命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泉致辞

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生命学院 2003 级本科校友
黄潇主持开幕
上午九时,论坛由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生命学院 2003 级本科校友黄潇主持开幕。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新泉致开幕词,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校友及社会各界对学院发展的长期支持。他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日程,期待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王新泉回顾了清华生物系从建立、到复系、再到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程,并介绍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生命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希望能凝聚校友力量,为学院长远发展提出宝贵意见。最后他预祝本次论坛圆满举行,祝愿各位校友在清华园度过美好的一天,常回家看看。
主旨报告
1、主旨报告:迁移体:从发现到发明的意外之旅

俞立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
2、主旨报告:药明合联新征程

李锦才 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兼董事
化学工程系 1991 级本科校友
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俞立带来题为 “迁移体:从发现到发明的意外之旅” 的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迁移体研究的重要发现与创新应用。随后,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化学工程系 1991 级本科校友李锦才分享了 “药明合联新征程”主题报告,介绍了药明合联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创新发展成果。
“蒲慕明先生奖” “赵南明先生奖”颁奖仪式
此次论坛颁发了“蒲慕明先生奖”、 “赵南明先生奖”。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首任常务副系主任赵南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分别为2024年度“赵南明先生奖”获奖者弓孟春(生命学院2003级本科校友)和2024年度“蒲慕明先生奖”获得者刘子贤(生命学院2021级直博生)颁发了荣誉证书。赵南明老师介绍了“蒲慕明先生奖”和“赵南明先生奖”的初心是为了培育更多生物学科人才,寄托了对清华生物系学子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希冀。两位获奖者分别发表了真挚的获奖感言。

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首任常务副系主任赵南明

“赵南明先生奖”颁奖仪式

“蒲慕明先生奖”颁奖仪式
生命学科10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发布

在本次活动中,王新泉主持了1926-2026清华大学生命学科10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发布仪式。他回顾了生物系从建系初期筚路蓝缕到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学院的历程,宣布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生命学科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并发布了百年纪念活动的重大活动预告,欢迎广大校友积极参与。
春林有约第八季 圆桌论坛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与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午春林有约第八季圆桌论坛由赵春林校友主持,聚焦于 “出海还是本土市场,中国生物医药的出路在哪里” 这一主题。舒骁校友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丰富的投资经验,为生物医药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独特的金融视角;李铭曦校友凭借其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卓越成就,分享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黄潇校友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与投资机会;张景峰校友结合自身在企业管理与合规运营方面的深厚积累,探讨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稳健发展之道;姜昊校友则从大型药企的业务拓展实践出发,阐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与合作机会。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谈论气氛热烈。
AI驱动医疗创新
论坛下午时段,“AI 驱动医疗创新” 板块由孙磊校友主持。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嘉作 “NeuroAI/神经智能:融合脑科学与 AI 赋能脑健康、脑机接口与数字永生” 的主题分享。他介绍了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阐述了目前通过AI技术进行脑科学研究的方式,并分享了通过脑机接口不断拓展生物禁锢的认知边界的应用实例。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生命学院 2011 级博士校友刘俊杰作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 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并详细介绍了本实验室在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面的最新成果。
1、主旨报告:NeuroAI/神经智能: 融合脑科学与AI赋能脑健康、脑机接口与数字永生

刘嘉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2、主旨报告: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

刘俊杰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
生命学院2011级博士校友
3、AI驱动医疗创新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出发,分享了 AI 技术在不同医疗场景中的应用案例与成果,共同探讨了 AI 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未来发展机遇以及临床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张松校友分享了自己在生物医疗与AI结合方面的投资经验,指出生物医疗与 AI 结合领域的巨大潜力,同时从资本运作和产业化的角度分析了AI辅助药物开发的前景与挑战。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副教授蓝勋,深入剖析了 AI 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潜力,从疾病机制的探索、药物研发的加速到精准医疗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 AI 如何为传统医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曾荣校友认为AI 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更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与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需要企业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克服技术落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邓亚峰校友深入探讨了 AI 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强调技术创新对于推动 AI 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关键作用,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医疗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弓孟春校友深入分析了多模态数据在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如何通过整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基因组学、生理监测数据等多种类型的数据,构建更加全面、精准的患者健康画像,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
精准医疗时代下的科学仪器创新
“精准医疗时代下的科学仪器创新” 板块由许军普校友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新华医院研究员、万乘基因创始人、生命学院1993级本科校友施威扬作了题为 “单细胞测序检测的最新进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AI时代下单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及超高通量单细胞技术,展示了鼠脑的in house超高通量转录组demo数据。清华大学生物样品制备与鉴定平台主管、清华膜国重青山湖分室 PI 、生命学院2011级博士校友、医学院2014级博后校友李文奇作了题为 “生物样品制备与鉴定仪器研发之探索”的报告。他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通量蛋白纯化系统,将实验人员从劳动密集的蛋白纯化实验中解放出来。他改良了分析超速离心技术(AUC),并介绍了这项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与优势。
1、主旨报告:单细胞测序检测的最新进展

施威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新华医院研究员
万乘基因创始人,生命学院1993级本科校友
2、主旨报告:生物样品制备与鉴定仪器研发之探索

李文奇 清华大学生物样品制备与鉴定平台主管
清华膜国重青山湖分室PI
生命学院2011级博士校友、医学院2014级博后校友
3、精准医疗时代下的科学仪器创新圆桌论坛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里,许军普、方伟、施威扬、王东、舒骁、郭春龙、李文奇就科学仪器在精准医疗中的关键作用与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认为,科学仪器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支撑,其技术创新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方伟和施威扬校友指出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王东和舒骁校友从市场和投资的角度,探讨了科学仪器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策略,强调了市场需求导向和资本支持的重要性。郭春龙和李文奇校友从技术前沿和科研平台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在推动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整体水平。
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
“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 板块由赵哲校友主持。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沈晓骅带来 “From DNA to life and beyond:the shifting paradigms” 的主题报告,介绍了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生命学院 2004级本科、2008 级硕士校友杨昀作 “合成生物学赋能的工程益生菌药物研究”主旨报告,介绍了本实验室通过改造益生菌靶向肠道递送化合物、调控脑肠轴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工程益生菌口服蛋白递送系统的应用实例。
1、主旨报告:From DNA to life and beyond: the shifting paradigms

沈晓骅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2、主旨报告:合成生物学赋能的工程益生菌药物研究

杨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生命学院2004级本科、2008级硕士校友
3、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赵哲、高亦博、吴聪颖、王昊天、肖伟、李一佳聚焦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的前沿热点,共同探索该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前景。高亦博校友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的最新进展。他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再生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吴聪颖校友分享了她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经验,强调了多组学数据整合在理解再生和衰老机制中的重要性。王昊天校友分享了他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创业经验。他指出再生医学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转化、市场接受度和监管合规等,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再生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肖伟校友从战略投资和国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的市场潜力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通过战略投资支持再生医学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李一佳校友指出再生医学与抗衰老科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校友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专委会在促进学术交流、技术转化和产业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探讨了如何通过校友网络推动再生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生命健康论坛创新成果展
本次论坛通过前沿学术研讨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跨领域、跨代际的交流平台。在清华生命学科百年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际,近二百位校友学者以全球视野探讨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机遇,既呈现了基础科研的前瞻探索,也凝聚了产业升级的实践智慧。论坛特别设立的"蒲慕明先生奖"与"赵南明先生奖",延续了清华生物系百年育才的学术传统,更展现了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本届论坛通过整合校友资源与学科发展需求,有效推动了学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协作范式与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