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生命学科高质量发展,在杭州市西湖区钟子逸教育基金会的慷慨捐赠支持下,清华大学于2024年11月设立清华大学钱塘生命科学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脑科学、生理病理学等领域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和科研创新等工作。根据《清华大学讲席、冠名教授管理办法》,特设立清华大学钱塘讲席教授和钱塘冠名教授,聘任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杰出资深和青年学者,以推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
近日,经过清华大学钱塘生命科学发展基金学术委员会的遴选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政联席会和清华大学人事部门的认定,聘任孟安明博士、时松海博士为清华大学钱塘讲席教授,聘任欧光朔博士、颉伟博士为清华大学钱塘冠名教授,聘任王一国博士、江鹏博士为清华大学钱塘冠名副教授。
孟安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验室揭示了多个重要调控因子和信号通路在中内胚层诱导、背腹模式形成以及斑马鱼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中的关键功能,其工作成果推进了发育生物学领域早期胚胎图式形成、体轴建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时松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教授,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与功能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直接将早期神经发育和后期环路功能关联起来,填补了领域内重大研究空白,启示了大脑发育组装和功能运行的一个新的原理 – “神经细胞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系统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开辟了新方向。
欧光朔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教授,通过多学科交叉,在神经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深度探索,近年来实验室重点围绕“过度活化神经纤毛蛋白调控适应”与“纤毛及微管组装机制”等方向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神经纤毛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诊疗策略制定提供了新范式。
颉伟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教授,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生命起始时期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建立和调控;近年实验室开发和建立了一系列微量细胞高灵敏染色质分析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了哺乳动物亲代表观基因组如何建立,亲代-子代如何转换,子代表观基因组和核心转录网络如何重建等一系列问题。
王一国副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副教授,实验室通过系统的筛选与分析,揭示了激素在能量稳态中的新调节机制,首次鉴定了由小肠分泌的饥饿诱导激素,并将其命名为Famsin(肠促生存素),阐明了其在促进动物生存中的作用;同时发现并命名了肠道来源的激素Cholesin(肠抑脂素),表明其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此外,发现了与胰岛素平行的降糖激素Feimin(降糖素),其能够促进葡萄糖摄取并抑制葡萄糖产生。新激素的发现与探索为代谢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义。
江鹏副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副教授,致力于研究肿瘤和免疫微环境代谢,近年来实验室先后发现了包括尿素循环和多胺合成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异常改变,以及胆碱代谢和一碳代谢对肿瘤,特别是携带p53缺失或突变的恶性肿瘤的增殖和存活的调控作用;揭示了特定代谢物(如延胡索酸,天冬酰胺,瓜氨酸等)代谢感知对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和抗肿瘤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