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PI面对面—听吴畏老师讲“类器官”

2022-10-10 00:38:07

“PI面对面”是生命学院打造的一项重要师生交流活动,通过每期邀请一位学院资深PI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经验,帮助本科生同学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之外,了解科学前沿和学院实验室情况,也帮助大家尽快从众多学术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022年秋季学期,在学院本科生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学生科协将“PI面对面”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受邀PI的参与度、活动的组织力度和宣传力度以及参与学生的覆盖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庆节前夕,升级后的“PI面对面”首期交流活动在清华大学二教402教室举办。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吴畏教授受邀作分享,活动吸引了来自学院一字班、二字班的约40名本科生同学参加。活动由生命学院副院长刘栋主持。

10882

讲座环节中,吴畏老师为大家生动讲述了类器官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2009年,荷兰科学家Hans Clevers实验室基于小鼠小肠干细胞特异标记基因的发现,通过离体培养小肠干细胞并辅以适当的生长因子和人工胞外基质,使得单个干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为具有类似小肠上皮组成的结构单元,建立了所谓的“类器官”培养技术。目前,哺乳动物的绝大多数实体组织中的干细胞都已经能够被培养为类器官,其共同的特点是都来源于成体组织、可以由单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需要胞外基质与合适的生长因子作为培养介质。

EDAF

十几年来,类器官技术已经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疾病诊治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进行组织稳态维持研究(干细胞干性维持以及分化)、实现体外干细胞扩增与组织修复、构建罕见疾病模型、新冠病毒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研发、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解析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等。因此,人们对基于类器官培养体系的体外组织和器官培养技术有着很高的期待。

类器官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型和技术体系,无论同学们以后开展基础生命科学研究还是从事基础或临床医学工作,这一领域都值得持续关注。

6C66

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吴畏老师既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类器官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讲述了自己早年由微生物工程专业转到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的学术历程。

56A70

吴畏老师通过对自身科学研究经历的回顾,向在场学生以“真人图书馆”的形式展示了科研职业选择、决策和行动的生动案例:“我觉得人生路径有时不完全是计划出来的。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一些偶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机会。”“重要的是你把自己的能力,把你自己的事业给建立起来,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这样你才总会找到需要你的地方。这件事是你可以控制的。”

吴老师最终将“把握机会、积极主动”的建议留给了同学们,他鼓励大家把握本科阶段的学习机会,努力探索、发展自己,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为未来的选择做好准备。

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吴老师表示:“我们经常说‘最重要的发展和发现往往是来自于意外,来自于你没有想到的东西’。这个才是我们做研究最兴奋的时候,也就是说我预计是这个结果,但实验做出来是另外一个结果,最后发现这个新的结果确实是对的。实验本身就是观察、探索、分析的过程,在实验中关注到之前没有人关注的东西,看见别人没有看见的新现象,这才是最值得高兴的事。”这些来自科研一线的经验,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专业认知,成为了课堂教学环节之外的重要补充。

1F583

2022年秋季学期的“PI面对面”经过精心设计,邀请了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包括陈国强、孟安明等在内的多位资深教师将和大家分享科研故事、实验室故事,相信会对学生的专业价值塑造、研究方向选择、本科学习规划、实验室工作体验带来极大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