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至11日,由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与美国《科学》杂志联合主办的“新蛋白质与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 Tsinghua-Science Symposium on Novel Proteins and Structures”)在清华大学大礼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清华大学施一公、王宏伟、李海涛、陈柱成和朱听5位教授共同发起,邀请到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1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吸引近千名注册听众共赴一场“蛋白质与结构”的智慧盛宴!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王宏伟教授(常志东 摄)
《科学》杂志科研主编瓦尔达·文森(Valda Vinson)博士(常志东 摄)
深秋的清华园里,枫叶流丹红,银杏满地黄,举目皆景,美不胜收。大会在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宏伟教授和《科学》杂志科研主编瓦尔达·文森(Valda Vinson)博士热情洋溢的致辞中隆重开幕。31位代表国际顶尖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围绕“蛋白质设计与工程”(Protein design and engineering)、“结构生物学新技术”(Emerging techniques in structural biology)、“新蛋白质结构”(New protein structures)和“剪接体功能机制”(Functional mechanism – splicing)四大主题纷纷做了精彩而意义深刻的学术报告,现场观众提问发言者络绎不绝,引发了会场内外热烈的讨论。大会最后在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情真意切的总结中圆满落幕。
施一公教授(常志东 摄)
现撷取会议部分精彩内容,整理付梓,以飨读者。
在“蛋白质设计与工程”专题中,华盛顿大学大卫 贝克(David Baker)教授做了题为《蛋白质从头设计时代的来临》的报告。报告中,他详细讲述了蛋白质从头设计的原理及其实验室近期完成的变构蛋白的从头设计与实验验证。此外,清华大学的朱听教授、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菲利普·霍利格尔(Philipp Holliger)教授、芝加哥大学斯蒂芬·肯特(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顿大学(Tom Muir)教授等8位科学家就蛋白质设计与工程相关内容分别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华盛顿大学大卫 贝克(David Baker)教授 (常志东 摄)
在“结构生物学新技术”专题中,清华大学的王宏伟教授做了题为《推进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的报告。王教授通过几个案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单粒子分析(SPA)的技术瓶颈与突破口。这些结果可进一步应用于冷冻电磁成像策略和成像处理方法的优化。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教授在其报告《解码人类功能基因组》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期在三个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进展。此外,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沃尔夫冈?鲍迈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克里斯托弗·鲁索(Christopher Russo)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白晓辰教授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常志东 摄)
在“新蛋白质结构”专题中,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发表了题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组装机制研究》的报告。饶教授手持一个类似俄罗斯套娃结构的3D模型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的结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丁肖·帕特尔(Dinshaw Patel)教授介绍了III型CRISPR-Cas监测复合物的3种酶活性,并强调anti-CRISPR蛋白在抑制CRISPR-Cas的宿主防御通路上的功能。此外,牛津大学的3位科学家:章佩君教授、莉斯·卡彭特(Liz Carpenter)教授和戴尔·威格利(Dale Wigley)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李海涛教授、陈柱成教授也做了精彩的报告。
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常志东 摄)
在“剪接体功能机制”专题中,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教授做了题为《凝聚体对转录和RNA剪接至关重要》的报告。夏普教授指出蛋白质和RNA之间的多价、弱协同作用形成了在基因调控中至关重要的凝聚体。这些微小的凝聚体,在性质上是短暂的,却与增强激活转录息息有关。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在其报告《原子分辨率下的RNA剪接》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进展,至今,其团队一共解析出了10个不同状态的剪接体高分辨的三维结构,这10个状态的剪接体完整覆盖了剪接通路,首次将剪接体介导的RNA剪接过程完整的串联起来,从而为理解RNA剪接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最清晰、最全面的结构信息。此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芝加哥大学Jonathan Staley教授、中国科学院王泽峰教授、清华大学的沈晓骅教授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研究院(ICREA)Juan Juárez 教授均作出了十分精彩的报告。
麻省理工学院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教授 (常志东 摄)
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没有基础学科“深蹲助跑”,便无法实现原始创新和科学进步的“跳跃起飞”。本次会议邀请到的许多科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做出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精彩报告中既包括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还包括许多未发表的新技术与新成果。令广大听众既领略到基础研究的无穷魅力,也体会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艰辛不易。相信此次会议会激励青年学生与青年学者更好地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为促进我国蛋白质结构乃至生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现场(常志东摄)